精选君子如玉的诗句78句集锦

2024-03-25 08:52:47 59 0

君子如玉的诗句

1、风神凝远玉无瑕,十载论交似饮茶。深静不教窥喜愠,宽闲能自应纷华。

2、师:安慰和同情,都在这一个动词中体现出来。这也直接呼应了刚才同学说的“愁”这个字,用组词法解读“愁”,可以是什么?

3、石老师提示两位老师找到诗词作品中的具体形象,思考这个具体形象所具有的文化符号的意义,引导学生借此符号可以走向更广阔的诗歌天地。

4、“寄”有寄托托付,寄存存放,托人递送的含义。

5、所以就是这样的,“山深未必得春迟”,这是一首诗里的哲学。就是山深未必得春迟,山深可能春难以到达,“处处山樱花压枝”,相反山深但是春意更浓,这多美!这图片是一个95后博士生还是理工男,专门拍摄诗句里的景,他在古典诗词里找诗,然后去现实中去化,化就是变化的化,他真了不起。我用他的作品又做了一点儿自己的技术处理,他原来拍的虽然好,但不是我心里的画面。这是两篇作品里的哲学。

6、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7、下一段我们谈的是语文。“阅读经典,能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谐的心理、积极的态度、友善的交往、雅正的行为、独立的自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我们用不同的维度来解读人格,这是一个维度,可以这样解读。独立的自我,是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照本宣科,要分享你的想法与感受;积极的态度,今天我们在苏轼和李白身上都看到了;友善的交往,在李白和王昌龄的友谊中也看到了;丰富的知识,两位老师都帮我们去关联积累了。

8、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译:生死都与你在一起,和你一起立下誓言。牵着你的手,和你白头偕老。

9、周五给学生下发了预习提示,现在看来题目庞杂,仅仅停留在了丰富和好玩的层面,缺少必备的环节——与本课的教学设计脱节,不能一一匹配,这应该是课堂交流受阻的原因之一;缺少明确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安稳读书和深入思考,这应该是收到的预习笔记,每个问题后面学生都是一行文字,寥寥几笔的主要原因。

10、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

11、生:老师我觉得不用根据子规来猜测是夜晚的萧萧雨声,因为“萧萧暮雨”中的“暮”就有日暮傍晚之意。

12、师:我们知道,我们国家从整体而言是西边地势高,东边地势低,所以多数大江大河的流向都由西往东。水往低处流是常识,长江、黄河概莫能外。江水向东流,这是从古自今的一个普遍规律,汉唐盛世留下的名篇都留下了大江大河滚滚东流的印记,而苏轼却看到了一个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景象“门前流水尚能西”。我们说这是水逆流而上的态势,其实更是什么呢?

13、苏轼的词总是选择自然真切的景致,在分析下阕词的过程中,李老师聚焦到了关键的意象“流水”,这是自然的景象,却有超自然的深意。水流向西,这是超越自然常态、诗歌常态的表达,借助与传统诗文“百川东到海”“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江春水向东流”“溯洄从之”的对举,带着学生在东与西的对比中,去体会,去分析,感受逆流而上的坚定意志。学生去发现、去感受,李老师恰当升华“人生有顺游而下的快感,也要有逆流而上的勇气”“流水能西,人能再少”。苏轼选择自然的意象,白发——自然的老去,鸡鸣——自然的报时,看似光景催老,境遇催老,可是他不服,这个“不服”学生体会到,老师引导到,学生很自然体会到“谁道”“休将”的表达妙处,进而体会到苏轼的人格魅力。那个反复用设问句发言的小戴同学和踊跃表达的男孩女孩们,表达自然且流畅。当他自己体会到,就有不吐不快的愿望,所以,举手是自然的,表达是率性的,一切都是那么浑然天成。

14、第一次集体研修中,重温《对话经典,学教语文》中关于“读—诵—默—化”的教学策略,思考如何在这样一首短小诗歌中逐级呈现,我设想的是:

1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16、针对李老师的课堂呈现和课后说课,老师们分别畅谈了听课感受与备课思考:

17、生:我认为这更是苏轼在表达自己的内心,不因为一时的失落而放弃,等着时光飞逝,这里面其实表达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

18、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9、生:我敬佩的微笑源自于苏轼他总是自强不息的,他在困境中能始终乐观,不服输。

20、轻薄儿,面如玉,紫陌春风缠马足。——《公子行》唐代:顾况

21、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22、师:都押—i的韵。好,我们再端好书本,这次我们就把节奏和韵脚读出来。

23、风景是具有治愈疗效的,明月被诗人揽入怀中,诉说衷肠,并把自己的关切和安慰带到广漠的空中,借助一缕光辉投射到友人的身上。让他感受到诗人的温暖和追随,孤单和落寞在温柔的月光中,就舒展而美好起来了。这种神思,可谓仙气飘飘啊!不管多远的路,多么愁苦的心境,明月都可以到达,都可以抚慰远方的朋友的内心。而且你到哪里,我就到哪里,我随着你走遍万水千山。这是何等的思念!何等的文思,这样的句子只有“诗仙”可为。

24、生1:月,世世代代,一如既往的挂在夜空中,如此耀眼,如此迷人。

25、石老师指出:李白的其他诗歌里也有很多在写“明月愁心”,明月,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意象。中国诗词作品中的月亮是一轮轮、一弯弯地代表着“我”的心,“我”的情。是独属于“我”的孤独与清冷。

26、生:我认为苏轼在下阕中给人一种豪放的感觉,是一种“我不服”的心情,“谁道人生无再少?”是哪个人说的人生中就没有机会再重回少年了呢?“门前流水尚能西!”,“流水”通常都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它指的时光的慢慢流逝,苏轼说,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向西流去,那我也还能再战,我完全不服。

27、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28、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王昌龄被贬官之际。王昌龄是名高而位卑的七绝圣手,我们来齐读他的生平。

29、别折腾了,一个人使劲,维持不了两个人的感情。你忙着靠近,他忙着走。

3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1、《淇奥》属于卫风,在那个时代,卫国的历任国君大多很荒唐很无能,比如强娶儿媳的卫宣公,比如阴险狡诈害死两个哥哥的卫惠公姬朔,比如好养鹤而亡国的卫懿公……所以卫国的百姓就无比期待能有一位品德高尚的统治者,哪怕是位士大夫也行啊,只希望这位“君子”能以他的贤能给卫国带来光明。

32、我们这么年轻,一定得要求自己精准表达,如果你丢了这个分寸,将来就会犯更多的错误。所以我对我家孩子的要求就是你背一篇是一篇,你可以别的都不会背,但这一篇标点符号都不能背错。不是你把标点符号背出来,而是你背的时候能让我听出来这地方的标点符号是什么。把标点符号所代表的语气和停顿背错了,就要回去重背。这样要求之后,他说话可能就有轻重缓急。为什么有的学生发言咱们听不见,是因为他们没经过这样的训练。刘润田(石老师的学生)后来经过四年的训练终于有了这样的能力,在师大附中也主持毕业典礼了,我很高兴,当然也有他高中老师的接续培养,我在这儿掠美了。

33、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根据词的长短大致可分为三类:

34、生:因为落尽这两个字,花落尽就让我有一种花枯萎的感受。

35、此诗采用了先实后虚的写法,即先写女子所见,后写女子所想。秦师出征那天,她前往送行,看见出征队伍的阵容:战车列阵,兵强马壮,兵器精良,其夫执鞭驾车,整装待发,仿佛古代战车兵阵图。队伍出发后的情景是女子的联想,其中既有对征夫在外情景的设想,又有自己对征夫的思念。

36、师:对,过五溪,只是经过这里,对于王昌龄而言,还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个五溪才能到达王昌龄即将到达的地方。所以这样来看,龙标、五溪和夜郎,这一串的地名中,我们能够读到的是我的好友被贬官去那样的蛮夷之地,我的好友离我愈发的远去,他可能会遇到多少的凶险,我真的对他万分担忧!

37、师:对啊,在门前这条与众不同的小溪的触发下,苏轼有了这样的人生感悟。在看大家周末提交的预习任务单时,我和牧函有着相同的疑问点:为什么苏轼写的小溪是向西流,而不是向东流。除了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特殊的地势因素外,还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吗?

38、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39、离骚中最唯美的句子离骚中最唯美的句子孤身追落日,深夜叫开天。

40、与学生一起学习李老师的这节课,课堂上学生的诵读声有琅琅玉石般的清脆,神情舒展,视野广博,表达深刻。我最深的学习感触是师生陶陶然对话的课堂乐景。我最大的学习收获就是如何润物无声的顺势而为。

41、师:王昌龄为官的时间起点是他的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是多少岁?

42、生:“松间沙路净无泥”,松间的沙路洁净没有泥土,这是很难遇到的。“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带给人飘飘落落之感。

4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44、生:“浣溪沙”是根据西子洗纱的故事得名而来。

45、师:是啊,鬓微霜,又何妨!我的心灵却和那少年一样,青春可逆!

46、我在以往的备课、教学过程中,关于苏轼,无论什么作品似乎都会先入为主,打上“乐观”的标签。就像学生在课堂上总结的那样“用两个字评价苏轼,那就是乐观。”可是这脱口而出的“乐观”二字,背后却是那样的“充满挣扎和超越”,在备课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乐观”背后的苏轼。

4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48、淇奥(“奥”念“玉”)意思就是淇水的曲岸,全诗每段均以淇水起兴,又以绿竹和美玉做比喻,赞美君子的高雅和美好品德。淇水在今天河南省的北部,古时为黄河的支流。貌似先秦的人们都钟爱这条河流,《诗经》中有很多首都提到淇水。

49、生:“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看到了山下的兰芽生长在溪水里。

50、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51、生:我觉得“门前流水尚能西”也写出了苏轼的一种人生斗志,因为人们都说大河向东流,但是苏轼却遇见了水向西流,我觉得这写出了他一种逆流而上的坚毅的意志。

52、在这节《浣溪沙》之中,有三个环节做到了自然而然地涵养人格。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品味“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尤其是对“门前流水尚能西”的体会,水何以能够向东流去?这里仅仅是说水吗?一连串的问题,带着学生深入体会苏轼的智慧与豁达。这使学生感受到苏轼总是能够在自然和生活里找到开解自己的良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第二个环节是“你敬佩的微笑源自于什么?”是“永不言败的精神,忠心报国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个问题指向的是苏轼的精神品格,学生说的是苏轼,但沉淀下来的应该是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观人思己。第三个环节是梳理了苏轼从少年成名到被贬儋州的人生经历,教会学生读一首词,品词人一生,通过“少年——中年——黄州——惠州——儋州”几个在关键节点的经历呈现,使学生观词人一生,感受词人心灵的自由。

53、生:“子规”还有表达自己身世之痛的意思,在这首词中,苏轼可能想借此表达自己遭遇这些后不得志的痛苦。

54、在工作室第一次集体研修中,我记下了这样一句话:

55、阅读经典,在诗词妙语中,传承精神风骨内化于心;

56、“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57、第一章我们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教育愿景下的语文教学。什么是语文教育愿景下的语文教学?我跟几位参与编著的老师解释过,我们在做语文教学,但是一定要有语文教育愿景,教师不光是在教书,还是在育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变成语文教育的田园。所以我们今天谈的是语文教育愿景下的语文教学。什么是愿景?我们所向往的前景,我们努力去追,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就是愿景,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中国梦。

58、黄鸡的特点是在丑时鸣叫报晓,丑时相当于凌晨一点到三点,天还没亮,可黄鸡已经在鸣叫催晓了!“黄鸡”“白发”从来都是人们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意象,此处苏轼反其意而用之,这并非仅为自我宽慰。应该说,这是不服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爽健歌曲,这是出苏轼带给师生的人格力量。

59、教读经典如何达成学生人格养成?它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浸润的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己对话,沉淀内心,进而获得审美体验、精神洗礼,而不是教师生硬拔高,煞有介事说教。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教师读得精,悟得准,设计得巧。

60、其中针对性就是说学情。今天我们还没来得及备六年级和七年级有什么不同,但是孙会波老师关注到了这一点。六年级到七年级还能这样吗?我们光说两节课,学生的欢脱程度不一样,到我们七年级再去听令一的课呢?这也是对令一的挑战。我们课堂效果好有多少是借着学生天性未泯的东风呢?所以我们也要做好准备。

61、石老师说到:她在备课时就想到这一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与本词相比,人生的格局和境界高下立见。而且建议要从诗歌的源头《诗经》讲“流水”“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人生有顺流而下的快意,更要有逆流而上的勇气,与其说苏轼眼前看到了“门前流水尚能西”,不如说苏轼此时心中有着“逆流而上”的勇气。他在给自己打气,为什么他要放大“流水尚能西”这一刻,因为他在自我勉励。黄州是苏轼仕途的低洼处,但却是艺术的高光时。“溯洄从之”在困厄中生发的人性光辉,比钻石更有光芒。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就有“逆流而上”的思考和表达。

62、师:前两小句,诗人眼前一幅明丽的景象,可是到“萧萧暮雨子规啼”这句,似乎伴随着听到的声音发生了一点变化,这变化同学们有察觉吗?

63、经典阅读课堂教学,要遵循“文本、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同为主体的学科规律。总说以学生为主体,我觉得文本也是主体。我不知道专家们是不是也有这种声音,但是我特别想这样呐喊,甚至我认为第一主体是文本。这是我的观点。有些孩子没上我们的课,他就背经典文章,这个孩子的语文素养在提升是不是?怎么能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我觉得文本是第一主体,所以文本放在首位。我们书中的表达是经过斟酌的,它是有背景的,不是随便说的。

6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在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65、师:很好,兰芽虽短,却浸润溪水而长,我们能感受到的是短短的兰芽充满了生机。

66、屈原的弟子宋玉继承了师父的才华,他的《神女赋》和《登徒子好色赋》中,形容美人的那些修辞和比喻,流传几千年,鲜有能超越者。

67、做一个识趣的人真的太重要了,这样既不会为难别人,也不会让自己难堪,简直就是皆大欢喜。

68、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69、生:老师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叫“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是当时的监察机构,叫乌台是因为史书上记载总有乌鸦成群结队落在那里,黑压压一片。

70、集体备课时,石老师问了我们三个问题,每个问题后,明欣老师、令一老师分别就自己选择的诗词作品做回应,之后,石老师针对这一问题再谈自己的备课思考。

71、师:我们用把声音减小的方式来表达低沉,是吗?其实声音在洪亮的情况下也可以表达出低沉的情感。我们再试试。哪位男孩子愿意给我们做个示范?

72、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石老师讲了两个具有文化内涵的阐发点:

73、生:“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文学样式。它一般分为两段,有一定的格式,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

74、师:在尉议和徐炜博的笔下,月有亘古不变之美。

75、人生,要懂得感恩。感恩,不一定是感谢大恩大德,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良的人性美。心存感恩,生活中才会少了许多怨气和烦恼。有感恩的心,你才会有好的心态,发现更多的美好。

76、生:月亮像一朵鲜花,开在天庭高高的枝丫,乐陶陶,静悄悄,坐对着清夜微笑。

77、你看学生的可爱模样,站起来就表达:“我们大胆猜测一下”“根本不用查资料”“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啥是乌台诗案呢”……很可爱的自问自答,我一直在记录。那名同学接着说:“总有乌鸦落在那儿啊,黑压压一片啊。”孩子是真的放开了,他完全和苏轼在一起,这种知人论世不匠气,他是有感受,有体验的。他还说:“他是怎么转换过来的?这是怎么样的一个苏轼啊?”学生这样说话的时候,我觉得真的是特别美的,让人敬佩。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