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化静为动的诗句31句集锦

2024-03-15 12:55:40 59 0

化静为动的诗句

1、本诗尾联中“唯恨澄醪不满缸”,以夸张的手法,表面是强调自己了无牵挂,心如止水的恬淡生活,而从反面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怨懑、牢骚和不满。

2、《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长期征集优秀诗词稿件,收满一辑出版一辑

3、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均因得一动词,使原本静态的景物尽显生机勃勃的动态之美。

4、茅舍庭院由于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化静为动的诗句)。

5、“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前一句以动写静,后一句化静为动,更显出“沧浪亭”的幽静和诗人此刻平和自乐的情绪。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以动写静的名句当属六朝梁代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鸣蝉的鼓噪声,飞鸟的清鸣声,才更反衬出林间山中的静寂、清幽。“静”的意境极难表现,欧阳修在《六一题跋》中论画道:“飞走迟速,意近之物易见,而闲和俨静,趣远之心难形”。意即画面容易表现实物的形状动感,难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而营造出澹泊闲静的意境则是难上加难。诗画同源,二者在艺术表现手去上颇有相通之处。因此,中国古代诗人多采用寂中有音、动中见静的手法,利用能引发人们特殊感受的声响和动态来反衬静境和静意。

6、欲入编的诗友请速将作品投递本号邮箱:mm0127m@1com

7、恨:遗憾。醇醪(láo):清酒。醪,本指汁滓混合的酒,即酒酿。

8、请作者将格律校对无误后的作品自行按顺序排列整理好后提交给本台主编。投稿请注明:汇编投稿。质量佳且作品数量多的诗友将会被聘为本卷编委。

9、我们现在用这个公式来分析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的山,按理来说,原本是静止不动的。作者为什么要“化静为动”,让两岸的山“相对出”,也就是面对面地合拢、挤压过来?两岸的山,对挤过来目的何在啊?当然是想把行进到此的那片“孤帆”,也就是想把作者所坐的小船给挤扁、挤爆、挤碎。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害怕、恐惧、惊悚的感觉?还不是因为两岸的山,太高耸太险峻太吓人了吗?读者看到作者这样想,会不会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拍案称奇啊?这样,意,境,味,三个方面,不就全部理解到位了么?

10、刊载100首诗词仅需千元左右(根据作品所占版面不同费用有所不同),实是当前最经济的诗集出版方式。

1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团正.------清.郑燮

12、老子尝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阴阳互补、刚柔相济是世间万物同生共荣的基本规律。阳极生阴、动而思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因如此,静态美一样能够怡人眼目,动人心神。比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雪》)等等。月下清江、深山幽鸟、闲人桂花、千山荒径无不给人以静默安宁、祥和悠闲之美感。当然,古人在营造这种意境时,也不是纯粹的以动写动亦或是以静写静,而是以动为静,化静为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3、化静为动。化静为动就是将静止的环境或画面动态化,将没有气息的事物生命化,把静物写动,把静态写活,使要表现的事物灵动活泼,生机盎然,让读者在静态的描写中感受到摇曳的动感,从而领会其鲜明独特的艺术魅力。如宋代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诗人舟泛淮河,两岸风光尽收眼底。远处野旷天低,春阴四垂;近处草青岸绿,杂花乱眼。一路写来皆为静景。待到入夜舟泊古祠之下,诗人化静为动,他要透过满天风雨来看潮起潮落,这是何等潇洒的举动。也是诗人静中寓动、以我观物的艺术构思,是诗人处在静态之中与外在的动态景物生发关系,瞬息之间静动遥相呼应,从而产生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也显示了诗人从容不迫、超然物外的豁达和大度。再如宋代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其一:“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此诗为杨万里赋闲在家时所写。其时诗人午睡初醒,意态雍散,故用闲闲之笔,来抒淡淡之情。“梅子留酸”“芭蕉分绿”,一留一分,虽有两动词,但呈现给读者的分明都是静景,是以动衬静之写法。第三句诗人睡起,由静转动,至结拍则动态毕现,满眼皆活也。诗人因赋闲而无聊,全诗皆因一闲字而起。故周围环境需造一静景,方能凸显其闲。而诗人最后化静为动之写法又更好地反映了他闲中作乐、热爱生活的浪漫情怀。另一首《三衢道中》与此相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三衢道中》(宋代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此诗写初夏时节三衢道上的宁静景色和诗人出行时的愉悦之情。梅子金黄,天气晴朗;溪上行舟,山中觅径。诗人落笔极其轻松欢快。虽为静景描写但又静中寓动。至第三句大笔一转,高潮突起。“绿阴”原为静态之物,此时诗人赋予绿阴以动感,是拟人化之写法。至黄鹂声起,更是动感十足、生机一片也。全诗清新明快,生动自然。为静中有动之典型笔法。

14、作者可获相应数量的赠刊(如另行购买,请提前预订,作者可享八折优惠)。

1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

16、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7、《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长期征集优秀诗词稿件,收满一辑出版一辑

18、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

19、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把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寂静”的境界,所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古人使用移情的作品很多,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20、但总有学生对诗词的艺术手法傻乎乎地分不清,怯生生地道不明。刷题的时候,总爱胡乱抓着一些术语胡乱地应付了事。而不肯深入地围绕意境二字以及读者的感受去剖析。

21、山林的蝉儿,边叫边飞穿过空疏的门户;野生的青藤曲屈盘绕,伸入破败的小窗。

2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全诗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4、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其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可在诗人笔下能“舞”会“驰”,这是一种浪漫的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李颂,更因诗人巧用了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25、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6、释义: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因作此诗。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边。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哟,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27、后两联引用两个典故,将它们与诗人的情况相对照,以此来表明诗人平静恬淡的心情。“二子逢时犹死饿”是写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一般认为,周朝开国初年可谓太平盛世,两人生而逢时却因不食周粟而死;“三闾遭逐便沉江”是写三闾大夫屈原的故事,他遭人构陷,放逐湖南湘江一带,而后自投汩罗江。诗人与屈原一样受人毁谤而遭贬,与伯夷、叔齐一样适逢政治革新的年代,但却无所作为。即使这样,诗人并未意志消沉投江而死,也并未“拒依周粟”忍饥而亡,而是每天尚能“饱食高眠”。因而诗人颇觉心满意足,欢欣庆幸。与历史人物的悲惨遭遇相比,诗人遭贬谪但仍能隐居沧浪亭算是十分幸运。所以他在沧浪亭的静谧环境中深切地感受到了离实远祸、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沧浪亭》),因而他觉得“静中情味世无双”。

28、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29、伯夷叔齐恰逢周朝盛世尚且饿死,三闾大夫屈原遭贬放逐自沉汩罗。

30、我如今饱食终日,高枕无忧。唯一的遗憾便是这清澄的美酒太少,不能盛满大缸。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