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于物候的诗句51句集锦

2024-01-07 09:48:46 59 0

关于物候的诗句

1、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陆游《春晴泛舟》。

2、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公历中出现在3月4~6日,属农历二月的节气,这时太阳黄经达到345°。惊蛰这个名称,显然是对物候的描述,即在这个时节春雷始鸣,蛰虫惊起。这时料峭的春寒消退,天气的暖意已相当明显,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冷空气的“残余势力”与增强了的暖湿气流的交锋比雨水时节更为剧烈,以致大气中开始出现电闪雷鸣。入冬以来蛰伏于土中的蛇虫随着天气转暖湿度增加而纷纷出动,似乎上天以打雷惊醒了蛰居的动物。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惊蛰的三候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惊蛰时节桃花吐蕊,黄莺鸣叫,斑鸠之类的鸟儿活跃起来,取代了曾经雄霸天空的老鹰。请读元稹的《咏廿四气诗》中的五言律诗“惊蛰二月节”:

3、虽然天文历早已取代了物候历,但物候观察和研究仍然是人们长期坚持的科学活动,形成了一门学科:物候学,并有效地促进了农牧业生产,推动了农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的发展。

4、山地垂直气候与诗歌唐代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在山区物候的垂直差异.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平均海拔32米)气温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20~30天,所以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关于物候的诗句)。

5、新媒体投稿:kxcb@nao.cas.cn

6、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7、五月落梅花?只要你明白了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就不会吃惊了。原来李太白先生蒙冤被贬夜郎,后遇赦而归,心情十分抑郁,路过黄鹤楼,听到《梅花落》这首笛子曲的演奏,不禁以寒冬的落梅花来宣泄自己的悲愤之情。后世关汉卿写《窦娥冤》时是否受到过这首诗的启发呢?

8、类似的诗实在不胜枚举,如把它们谑称为“物候诗”似不为过。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还有许多诗词吟咏节气,更是体现了物候诗的“定位”,且容笔者慢慢道来。

9、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

10、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何况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

11、在前面的“立春与春节”篇里,提到古人将每个节气的约15日按物候的变迁分成三候,把一候里的典型自然景观称为候应。可以说候应是古人记录的当时每个节气的物候。从物候着眼,上列“早春游望”诗咏及的节气相当于雨水和惊蛰。

1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杜牧

13、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14、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15、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写成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成就的。

16、(摘自《给孩子的散文》,原刊于科学普及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物候学》)

17、后来古人认识到一年不同时节的星象变化很有规律,确切地反映了各个时节日照的多寡、季节的变迁。进一步又认识到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测定了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日,也就是年的长度,这在天文学上叫做回归年,用来作为计量年的单位。

18、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

19、立秋了,动物们敏锐感觉到立秋之凉与往日不同:“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接着“初闻征雁已无蝉”.

20、“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东风拂面,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蝶飞莺闹,满眼都是明丽与生机。

21、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22、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23、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24、请写出一个含有物候规律的诗句,并介绍着一种物候现象大林寺桃花

25、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第因为柳树抽青早;第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它既不怕风沙,也不嫌低洼。

26、如上所述,以诗歌吟咏物候早在《诗经》里已见端倪。笔者没有考证我国古代何时出现了“物候”这个词,至少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诗人杜审言的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里已经提到了,词义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思;而且这首七言律诗有4句咏及物候现象,诗云:

27、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28、起初古人根据自然现象,如树枝吐蘖、草地返青标志着春天来临,蛇虫蛰伏、雪花飞扬昭示了冬天已到……如此等等,来确定时令和季节,并大致上定出了一年的长度。这是一种物候历。但是不同年份里,同一物候的出现往往前后不一致,物候历不是一种精确的历法。

29、有许多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歌,诗人在借景抒情的同时,也咏及时令季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观察和记载物候的作用。唐朝诗人杜审言的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提到了“物候”这个词,而且其中4句诗涉及物候,诗云:

30、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曰荷花别样红。

31、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32、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33、自许山翁嬾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净扫明窗凭素几,闲穿密竹岸乌巾。残年自有青天管,便是无锥也未贫。

34、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

35、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dd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36、举2个含有物候规律的诗句,并说明其中的物候规律是什么大林寺桃花

37、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子美)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

3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9、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王之涣作《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但在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论天山南北,随处均有杨柳。所以毛泽东同志《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如今春风杨柳不限于玉门关以内了。

40、吹落杨花春事了,小池新绿两添痕。浴蚕时节寒犹在,村落人家半掩门。

41、宋代词人晏殊有一首《破阵子》词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燕子”、“黄鹂”作为物候,说明春天的到来。“新社”即春社。按古人习俗,一年中有两社:春社和秋社。“春社”日(立春过后第5天)春光正好,春意正浓,农人脱衣下地,春耕农事正忙。这时,燕子翩然归来,黄鹂清音啼啭,大地芳草萋萋,池畔苔藓翠绿,少女野外斗草(一种游戏),一派勃勃生机。

42、这首诗描绘了小雨过后的早春景色,草色似有若无,正是这个时节特有的风光,字里行间,透露出勃勃生机。

43、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亏闹惊。唐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44、说明: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45、译文: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46、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

47、说明: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48、南宋诗人陆游(放翁),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

49、唐李益《临滹沱见蕃使》诗:“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

50、历法用来计量比一日更长的时间。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日出日落的周而复始,人们产生了“日”的概念。古人还注意到月亮的阴晴圆缺,即月相变化,非常规则,由此也产生了一个计量日期的单位——月,叫做朔望月。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