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篆书说说(精选71条)

2024-03-01 09:27:00 59 0

初学篆书说说

1、近人初学篆,非曰甲骨,即曰钟鼎石鼓,好高骛远,心颇可嘉,见解实误,试思吾济生三千年后,文字变化至若干形体,犹之距大河,舍舟揖之徐徐,而欲超越彼岸,岂可能达,是小篆为甲骨金文之津梁也。

2、线条是书法的核心,在所有的书体里面只有篆书是改变线条本身质量的书体。练好小篆就是练好书法的线条,为今后写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3、我选用手工毛边纸,一得阁墨汁,狼毫笔,蒙在字帖上勾中线,然后再用毛笔沿着中线书写。(初学篆书说说)。

4、朱为弼张廷济辈,虽能金文,亦不过徒具参差状态,而未甄远古笔法。陈介棋所藏金石陶瓦,甲于挤僚,鉴别之梢,前无古人,钟鼎法则,可窥堂奥。胡澎、吴熙载、杨沂孙篆皆平当,莫友芝稳健大雅,赵之谦剑拔弩张。黄士陵金文小篆,气度雍穆,惜未能舒扬。王灌横祖直细.阔肩长足,媚气扬溢,篆法荡然矣。吴大微助于篆学,钟鼎用笔,略得其秘,惜接折不露痕迹,失之拘魔,丁佛言知其非,而未能尽脱羁绊。罗师振玉峭拔遒劲,渊雅安详,如天马行空.寒谷傲梅.启小篆用笔之方,握甲骨金文不传之钥。郑孝胥晚岁小篆,极见工力,行笔潇洒,流利柔和,能窥骑省之堂奥。吴俊卿以善书石鼓闻,变合文平正之体而高耸其右,点画脱漏,行笔鹜碟,石鼓云乎哉,后学振其名,奉为圭臬,流毒匪浅,可胜浩叹。

5、  再次,现代书法家的篆书作品,已经融合了篆的“体”、毛笔的“韵”,除了篆刻外,不再是原来意义的“刻”。这需要较高的书法素养,不是初入门者能够领悟和驾驭的。

6、作为篆书入门,我们选了吴昌硕晚年所书的《心经》作为临写范本。(初学篆书说说)。

7、篆书字体上紧下松,大部分的主题部分部分在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是伸缩的垂脚,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笔画则可以耸起,整体有圆润以及遒劲的美感。

8、初习篆,纸不可过滑,宣纸有生熟之分,平时两用,熟其性质,以免日后有所偏向。

9、如今,篆书虽然在文字应用方面失去了主导地位,但由于它处在前书法的文字起源与应用时期,直接关系到我国古代文明的研究以及追溯历史的重大课题,地位仍然十分重要。这种书体在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它在书法上的特色和美的表现贯穿于整个书法史之中。它是文化传承的命脉,在考古、文字研究、哲学、美学以及人类社会学等方面,具有其他书体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研究价值。

10、彝器经二三千年之沉埋,如遇上质咸潟,文字必有残蚀,碑刻因风雨而剥落,景响尤大。吾人习其斑剥者非也,从其光润而无转折者亦非也,然则何居,日当迫想当日写时之着墨,接折之笔迹,则庶几乎。

11、书之类别凡曰篆隶楷行草,此五者,人人能习之,而未能精好也。以其难易言之,楷最难而篆较易,盖艺术之道,入手易则成功难,入手难其成功易,楷书童而习之,以至终老,自古及今,独绝一时,能有几人,优劣人人能辨之,以其普遍而入手易也。

12、篆书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13、字书中以容庚之增汀金文编最为矜慎完备(商务印书馆印行)。甲骨文拓本有刘鹗铁云藏龟,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精华,铁云藏龟之余,而王国维哉寿堂殷墟文字,容庚殷契卜辞,郭沫若殷契粹编,及子之福氏所藏甲骨文字、殷契佚存片附有考样。字书中有罗氏殷埔书契考释,王襄殷契类集,予之殷墟文字类编。孙海波之甲骨文编,铃为必读之书,识字途径。

14、1951年在此基础上又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直到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国务院23次会议通过,1月31日公布。后来不间断的纠正,最后于1976年5月,颁布了《简体字总表》俢订本,从而我国《简体字总表》一直沿用今天。

15、写篆不读篆书,犹童蒙离乎影本而不知着咫。说文为识篆募本书籍,若能写若干通,则会意假借之意,形声离合之法,可以略得旨趣。钟鼎专书尤夥颐,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吴式芬攈占录金文,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每器皆附有释文。

16、执笔指宜凌空,管正不倚,下笔中铮,则卜下纵横无阻滞,前人所谓鹅掌法。即四指舒昂而不内拳,后人臆解,遂为听惑。康有为薄唇轻言,其广艺舟双揖阅之徒乱心意,本人亦复言行相违,未尝能躬亲厉行之。

17、我国对于一切艺术,首重气韵多读多见以孕育,下笔自有千古,而不流于凡庸。秀韵柔弱,笔墨不辍,优可挽强,庸俗粗犷,无法救药,谚谓百病可治,惟俗不可医,至哉言乎。

18、入手之初,结构易犯之病凡独体字上疏下促则痿痹,合体字左倾右拒则懈弛。纠正之方,紧上松下,左右相顾。匪惟挺拔,气复贯注。转处不可过圆,须知顿错,意到笔留,韵由是生。今所见之钟鼎碑刻,笔画光圆,不露痕迹。盖一器之成,经过四阶段。

19、  首先,初学者是通过练字来体会和掌握书法工具的,熟悉纸张、毛笔、墨各自的性能,并通过使用它们熟练地书写汉字。先秦的篆书多是使用刻写工具书写的,并非现代书法的常见工具。因此,在没有相应的书法基础之前学写篆书,特别是金文大篆等,无法领悟其点画。

20、唐以前彝器出土少,金文风气未开,故无书之者。骑省以善小篆称,厥后则李阳冰,结体多未安,跼促欠大方。乃自云斯翁之后直至小生何其妄也。宋郭忠恕汗简三卷,征引古文凡七十一家,原书十九不传于世,文字奇橘,未尽可据,当为六国以降好奇之上所拟造,阁帖中篆文,同有此弊。

21、篆书形长,写时摺格长二寸七分,宽一寸七分,据此度消长。字不宜过小(最小如上度),以免日后气势不能舒展。初写篆书,苦不知如何着笔,其实次序与楷书略同,如口先横而后左右(先左右而后横亦可惟口字则必先横),两面垂画不宜过曲。

22、篆书用笔讲究圆润浑厚,笔划粗细一致,横平竖直,曲线圆转流畅,线条力求挺劲自然。入纸藏锋逆入,收笔回锋。其笔划可理解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笔划要方中寓圆,圆中有方,关键要写出力度。

23、在我国解放初期,中文都还是用繁体为主,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首次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24、中国书法的每一种字体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历史,其中篆书的发展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位居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

25、古笔短颖无长锋,长锋不可用,西北出土之汉居延笔可以参证。羊毫太软,紫毫过刚。羊八狼二则刚柔得乎中。锋不宜全开,全开则力难达,最多以八成为度。

26、掌握篆书的基本笔法并不难,但再深入一步:如何体会吴昌硕篆书的笔力?怎样观察其结构要领?又怎样做到笔势贯通?这就要渐入佳境,慢慢讲解了!

27、篆书的结字装饰|生很强,在艺术上更是具有赏心悦目的欣赏价值。时隔上千年,书法和篆刻爱好者还孜孜不倦地去临摹它;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还为之撰写出大量的考证文章;现代的书法篆刻展也为篆书——这种古老的书体留有一席之地。这些都说明,它虽然已没有实用价值,但从书艺角度上,还是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

28、及得其洁屈之法,则易南唐徐铱所临秦绎山刻石,宋郑文宝刻于陕西西安,又一刻在山东邹县,秦本瘦而鲁本肥。郎邪刻石,气度融浑,惜多剥蚀,初学恐易流于滞拙,绎山虽逊,矩镬尚存,结体可窥,用笔堪寻,及至横平竖直,圆转应手,而后始可上及郎邪。

29、书法的基本要素方面:好的作品在点画线条、力量感、节奏感、立体感、即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空间结构、书法的神采意味几方面做到俱佳。其中点画线条和空间结构是形式的体现,神采意味是内在透露出的气质。

30、篆书字形结构匀称,笔法简单,容易掌握。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31、学习篆书,多从小篆入手,因为它的笔法和结体有规可循。篆字多横竖直画,写法两头都圆,中间粗细不变。横竖连接的折笔,则用变形。所以篆书变化,多用弧画。弧有圆弧、方弧和不规则的弧。初学篆书要弄清楚它的起笔、收笔和连接处。运笔方法是回锋起笔,提笔运行,收笔略顿。小圈可一笔或两笔,大圈可分三四笔,要求连接处无明显痕迹。

32、纵无行,横无列。款识中,字体小于正文字体,书体可与正文保持一致或有区别,风格与正文协调;

33、起笔毋重,住笔毋尖,回环合抱,体态庄严。小篆之笔柔而劲,金文之笔劲而柔.劲而柔易,柔而劲难。知运乎此,则篆书之能事尽之矣。

34、大篆不容易识别,一般泛称“古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宰相李斯负责简化规范而来,故也称“斯篆”。按时代分,它是秦系文字,又称“秦篆”。这种字体就比大篆容易识别了。

35、训练中锋与空间等,为其他书体打下很好的基础。篆书的基本笔法以中锋为主,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36、  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学习篆书,这对探索汉字的来龙去脉、结字特点,追求古朴,甚至对纠正笔锋走偏,都有好处。当书法技能需要突破以求更高层次时,练习篆书更为有益。

37、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8、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

39、  横:逆入藏锋至首端;转成圆锋向右行;行至末端转锋;向左回锋。

40、学习书法,你会学会坚持,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是坚持不懈的日积月累!

41、铁线篆笔画如一布白务极停匀,重在形体,有转而无折,仅以功力称,不能以韵胜。浮薄而欠沉实。李阳冰城隍庙等是也。

42、每字必勾中线,以求字形精准。运笔坚守“逆、顿、提、推”就是逆锋起笔、顿笔、提笔、推笔

4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44、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45、予八岁即喜篆书,只知其洁屈美现,而又深畏其洁屈之神秘而何以洁屈也。稍长,楷法之余,游于篆字,举凡圈引皆不得其法,习之数月,几欲掷笔,老辈中无可承教,即所得亦皆揣拟泛论,不能指导培植以破其疑,然后感于其难非习之难,而又得师之难也。

46、习篆固须指导,择帖临摹亦占同等重要,盖入手不正确,则流于曲径,终身不拔,皓首难通。许慎说文解字十四卷,部首五百四十部,为读说文之基础,文字之偏旁。

47、左右斜笔亦当如是,否则软弱。草字中直当与左右笔齐,竹则反是。宀字前人以两笔出之,略觉难周,可分为先点,次横,继以左右(后点亦可)。而勹则宜两笔。丫甲当先将两()写毕再及左右垂画,稗易对称,布白停匀。又字上笔原由一而下曲,亦可分为即垂弯后,将下小横画逆接之。

48、盖绎山者,固其根本,稳其肘腕,而郎邪者,严其体态,培其气韵也。魏正始三体石经中之小篆为极好之字范,转折方整,接笔明晰,惟其垂直略尖,应改圆势,恐变本加厉,而易滋流弊矣。

49、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50、说文刻本不胜计数,笔画讹误,结体疏劣者亦复不少,而以陈澧手写刻本为第一(澧粤人,字兰甫,精小学,尤善小篆,其说文刻于粤,一字一行本)。写部首为帖,结体准确茂美,则以吴大微、杨沂孙两家为尚,吴参以钟鼎笔法,方整浑厚,杨圆润秀逸,市间所售,据墨本影印,下真迹一等。

51、“写篆容易习篆难”,写小篆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字,习小篆与别的书体不同,由于汉文字几经演变,现代书体与古代书体有了很大的区别。认识了篆字(主要是小篆),理解了六书(象形、形声、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就为临习小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里面还有个认识问题,要知道是先有篆书后有其他书体,虽然其他书体产生的时代与小篆相差并不远,但整个书体的发展大体上仍是篆—隶—楷(行、草)的过程。还要备一本《说文解字》,以便查对。

52、石鼓为秦刻石,迹近钟鼎,熟于篆始能著笔。金文以周器字为最多,大盂鼎行笔方整,气度雄伟,犹存殷商遗矩。毛公鼎浑元,有如楷书中之鲁公。散氏盘文多错范,笔画纠缭,非精于字学,未尝不写误。列国金文,如未齐梁陈秦楚等,整齐柔和几近小篆,而茂美叹观止矣。

53、《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佛教最短的一部经典,智慧究竟,流传极广,书写此经,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在临习的过程中,也可以略加讲解,一同参悟佛理,既是习字,也能安心。

54、但是见过一位书法老师教小学生练习书法艺术时,倡导从篆书下手。我询问她是什么原因,她讲,针对中小学生而言,正楷的字与篆书的字,她们都认识不上是多少,并且篆书属象形字,具有图型美,更加容易激起小学生学习兴趣,也有最关键是指篆书能够合理地训练中卫拿笔,这对中小学生之后学习培训正楷,笔走中卫是有较大协助的。

55、写小篆时还要讲究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这里的对称不仅是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还在于字体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边以及右边对称。

56、从类别讲:书法作品分软笔和硬笔,即毛笔和钢笔等,还分“体”,如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篆书等;

57、有清乾嘉之际,金石之风盛行,竞相搜集山川所出鼎彝古文,荆莽隐晦之摩岩碑刻,或成专书,或资临草,邓完白精四体,绝群一时,而不及钟鼎。钱站小篆,好作洲臂长足之姿。

58、登高必自卑,筑垣坚其基,习甲骨金文先小篆,其理一也。未闻舍卑下而可跻巅顶,基未坚而墙不倾圮,不由小篆以溯其源,而能得甲骨金文之法度。

59、盖腕运于指,指达于管,管迫于锋,留其二使管与锋有所联系,旋转自如,而免失其控制。初写篆,起笔易露芒角,回锋则圆满,前人剪尖,万不可从。笔意存乎锋,而味,锋之主,端赖是也。又有将帛卷如管,齐其末茹瑕书之,虽成天然之玉柱体,而笔笔无力。索然寡味,徒具当形而已。

60、吴天玺纪功碑,气势雄奇磅礴,魄力之大,莫可比拟,用笔方削,学之不成,易蹈偏锋,禅国山碑体态雍容,可三致意。汉祀三公山碑,犹存隶意,字体长短任意伸缩,只堪玩味。袁安袁敞两碑,别字既多,气韵复薄,殆晋时所追刻。

61、篆书的结构整齐均衡,疏密匀称,字字稳妥而得势。小篆的结构比大篆有规律。字形多长方而取纵势。上紧下松,左右对称。富有装饰美。

62、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从书法史来看,楷书是从篆隶演变而来的,而楷书形成于一个汉字已经发展到规矩非常完备、规矩非常森严的时候,我们如果从楷书入手的话,很容易被这些规矩束缚住,导致很多人写出的楷书都千篇一律。

63、我先说说第一个例字:“在”。“在”这个字,就是横竖直线的组合。大家临写时,一定要起笔藏锋,裹锋而入。同时,也要看到“在”字的每一笔画并不完全是平直的,而是略有弯曲。而且,要去感受笔画裹锋蓄势的力量感,以及行笔的涩劲、朴厚的味道。

64、谚谓善书不择笔争研,实为谰言,善事利器,古人岂欺我战。闻东坡挥毫之先,磨思盈盘,用时隔以沸汤,故墨厚有光,香气四溢,如汁祖劣,岂能若是。

65、说到小篆历史,作为理科生的我,果断“百度”,这种学习方法比翻阅书籍,翻阅各种资料或者问老师要快很多,同时也能提升我们学习的效率。

66、篆书的特点也随时代而异。甲骨文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工具是刀。籀文多数是左右均衡,“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王国维);钟鼎文从周代到春秋战国,变革也很多,直至演变为小篆,从总体上看,多数还是不露棱角,以圆笔为主,笔画上粗细相仿。石鼓文、秦篆则笔画圆润流畅,只有落驻而无提顿,且较大篆为整齐。

67、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68、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字体。按照汉字的沿革规律,从甲骨文算起,籀文、钟鼎文、草篆等属于“大篆”系统;玉筋篆、汉篆、唐篆等,又属于“小篆”系统;石鼓文体形多似籀文,亦属“大篆”,但据近代考证,指为秦国刻石。它可以说是小篆来源的典型文字。

69、就现代书写工具而言,学篆书用毛笔,毫软难使。要掌握好粗细一致的笔画,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写好。如果改用硬笔,当然要容易得多了。比如,我们可以用蘸水钢笔写石鼓文、钟鼎文,使之略有粗细变化;可以用较粗的钢笔写“玉筋篆”,以突出其两头带肥瘦匀称,末不出锋,取其瘦长挺健之势。对于篆书,用钢笔写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一般只需要掌握书体的基本特点和结体组合,至于运笔,那是比使用毛笔容易得多了。

70、  竖: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行至底点勿顿;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